
央视揭秘,职业闭店人背后的圈钱套路
近年来,随着电商和实体店的蓬勃发展,一个名为“职业闭店人”的群体逐渐浮出水面,他们以各种手段“制造”店铺倒闭的假象,从中牟取不法利益,央视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调查,揭露了职业闭店人背后的圈钱套路。
职业闭店人的定义与动机
职业闭店人,顾名思义,就是那些专门制造店铺倒闭假象的人,他们通常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出现,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手段,让消费者误以为店铺即将倒闭或已经倒闭,从而促使他们购买或抢购商品,这些人的动机多种多样,有的是为了个人利益,有的则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成就感。
圈钱套路揭秘
-
虚假宣传与造势 职业闭店人常常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渠道进行虚假宣传,他们通过发布“店铺即将倒闭”、“最后大甩卖”等消息,制造紧张气氛,吸引消费者前来抢购,他们还会雇佣一些“托儿”在现场制造抢购的假象,进一步煽动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
利用消费者心理 职业闭店人深谙消费者心理,知道人们往往对“错过机会”感到懊悔,他们常常会设置一些限时、限量的优惠活动,让消费者产生“再不抢就晚了”的紧迫感,他们还会通过“原价与现价对比”、“打折力度大”等手段,让消费者误以为自己正在享受前所未有的优惠。
-
虚构店铺信息 为了使自己的骗局更加真实可信,职业闭店人会虚构店铺信息,他们可能会伪造店铺的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等证件,甚至会虚构店铺的地址和联系方式,这样一来,即使消费者事后发现被骗,也难以找到真正的责任人。
-
与商家勾结 有些职业闭店人还会与一些不良商家勾结,共同实施诈骗行为,他们可能会与商家达成协议,由商家提供商品或服务作为“道具”,而职业闭店人则负责制造假象并吸引消费者前来购买,这种勾结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
案例分析
央视在调查中曝光了多起职业闭店人诈骗的典型案例:
-
某电商平台“最后一天大促销”:某电商平台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消息称“最后一天大促销”,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前来抢购,当消费者到店后却发现所谓的“大促销”只是商家为了吸引眼球而设置的幌子,商品的价格并没有明显优惠,甚至有些商品的价格还比平时更高,该电商平台因涉嫌虚假宣传被相关部门查处。
-
某实体店“关门大吉”:某实体店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消息称“因经营不善即将关门大吉”,并附上了一张看似真实的关门通知和一张空荡荡的店铺照片,许多消费者信以为真,纷纷前来抢购商品,当他们到店后却发现店铺仍在正常营业,所谓的“关门大吉”只是商家为了清仓甩卖而制造的假象,该实体店因涉嫌欺诈被消费者投诉并受到处罚。
法律风险与监管挑战
职业闭店人的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的行为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将面临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由于职业闭店人往往采用隐蔽、分散的方式作案,给监管部门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
取证难:由于职业闭店人通常使用网络、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宣传和作案,其留下的证据往往难以收集和固定,一些不法商家为了逃避责任往往会与职业闭店人勾结或提供伪造证据,这使得监管部门在调查取证时面临很大的困难。
-
跨区域协作难:职业闭店人的作案地点往往不固定且涉及多个地区甚至国家因此需要多个监管部门进行跨区域协作才能有效打击其违法行为,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地法律法规、行政程序等方面的差异以及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跨区域协作往往难以顺利进行。
-
法律适用难:由于职业闭店人的行为具有隐蔽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其违法行为往往难以准确界定和适用相关法律法规,这导致在处理相关案件时往往存在法律适用上的困难和争议。
应对措施与建议
为了有效打击职业闭店人的违法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加强监管力度:监管部门应加大对网络、社交媒体等渠道的监管力度对涉嫌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的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并公开曝光典型案例以警示其他不法分子,同时应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能力提高整体监管效能。
-
完善法律法规: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职业闭店人等不法分子的法律责任并提高其违法成本,例如可以规定对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的行为处以高额罚款或刑事处罚等措施以形成有效的法律威慑力,此外还应加强对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的监管规定明确其责任和义务确保其履行好信息审核和监管职责。
-
提高消费者防范意识:应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教育提高其防范意识和辨别能力,通过开展消费教育、发布消费警示等方式让消费者了解职业闭店人等不法分子的作案手法和特点学会正确识别和应对虚假宣传、误导消费的行为,同时还应鼓励消费者积极举报相关违法行为形成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